一、历史上有没有花木兰?
一,木兰故里在虞城,有花木兰祠为证。在京九铁路线上,有个虞城木兰站,不远处即为花木兰祠,是隋朝木兰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积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大门过道内,塑有花木兰的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花木兰戎装出征像和两侧侍卫;后楼塑有花木兰少女像、全家合欢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佛云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近年重修,尚有清代祠碑保存完好。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1943年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形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温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致,苍劲有力。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已确凿无疑。
二、花木兰是故事还是真诚
假的,别信上面的,都是故事
·
三、历史上有花木兰这个人吗?
有的 木兰词 就是写花木兰替父从军的
四、历史: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最后到底嫁给了谁
据说,花木兰最后嫁给了赵俊生。
根据《商丘县志》、《虞城县志》、《河南通志》的记载,花木兰是河南商丘人,花木兰的故乡本身就是一处历史悠久之地,在古代涌现出了许多名人和英雄人物,传说中,花木兰的父亲曾是一名将军,曾前往边关杀敌建功,后年纪大了,告老还乡。之后就有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再来说说花木兰的未婚夫,关于这一点,估计许多人都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出,在木兰替父从军之前,便已经有了未婚夫,当时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事务,需要得到她的未婚夫和婆家的同意才可以。
好在花木兰的婆家非常的通情达理,同意了花木兰的行为,并且由于其未婚夫也要替父从军,他们俩还可以一起上阵杀敌,花木兰的未婚夫名叫赵俊生,他与花木兰一同前往前线之后,他负责后方的粮草押运任务,花木兰则被派往前线杀敌,后来花木兰在战场屡获战功,被提拔为前线将军,期间花木兰曾受过伤,都是赵俊生在暗中悄悄的照顾花木兰,为其疗伤。
边关平定之后,朝廷对将士们进行论功行赏,安排复员的事宜,花木兰和赵俊生趁此机会,纷纷提出要归家养老,一同回到了老家商丘,服侍双亲的同时,顺便完成了终身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