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美、英三国首脑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和温斯敦·丘吉尔于1945年2月4日至11日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的雅尔塔举行会议,讨论了关于攻击法西斯德国、德国的占领与管制、德国的赔偿、关于联合国会议、关于被解放的欧洲宣言、关于和平时期保持并加强在战时所实行的合作以及苏联对日作战等难题。会议秘密签订了《雅尔塔协定》,发表了《克里米娅声明》。
第二次全球大战不仅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转变,而且发生于二战后期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把人类历史推进到“电子信息时代”。 第二次全球大战削弱了英法,将为二等民族,大大改变了全球格局,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舞台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系是怎样形成的?雅尔塔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次坦会议上确定的。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何?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势力在全球划分势力范围。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全球;而苏联的军事力量也由于战争的到壮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影响,于是由于觉悟形态的差异、民族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其对峙经历了“冷战”和“争霸”两个阶段。
二战后,遏制共产主义的叫嚷喧嚣起来,美国充当了国际宪兵的角色,对苏联推行除战争以外的冷战政策。冷战政策在舆论上的表现是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它是冷战的信号;冷战政策在政治上的表现是杜鲁门主义,它是冷战的宣言书、是美国全球扩张的标志;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是马歇尔规划的实施,它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运用。冷战政策在军事政治上的表现是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的标志。
六十年代,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苏关系恶化,社会主义阵营不复存在;七十年代,欧共体和日本经济崛起,要求在经济政治上独立自主、不愿唯美国马首是瞻,于是,资本主义阵营分裂,两大阵营对峙局面终为美苏争霸所取代 。
美苏争霸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其特征是互有攻守,其代表性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60至70年代,其特征是苏攻美守,其代表性事件是苏联进攻阿富汗、尼克松调整对外政策;第三阶段80年代,其特征是美攻苏守,代表性事件是美国星球大战规划。
雅尔塔体系风云变幻四、五十年,美国再也不能象以前那样随心所欲的去支配西欧各国,他们要求独立提高本国经济,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同时东欧民族也在反对苏联的控制,并积极谋求同西方提高关系,两极格局的前景有会怎样?
70年代,美欧日经济三足鼎立,美国的经济霸权地位动摇;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俄罗斯经济提高、中国改革开放异军突起,这都成为多极化的一极,两极格局演变为全球多极化动向。当今全球多极化动向的出现同前三次全球格局的演变有其不同之处:一、没有新的全球大战;二、不是将战胜国的意志强加给战败国;三、新的全球格局的形成将一个缓慢的演进经过。
雅尔塔体系
背景(条件):是二战后全球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的基础上形成的,美国成为资本主义全球的头号强国;英法等国衰弱,德日意为战败国;苏联壮大了自己的经济军事实力,成为全球上惟一的能够与美国抗衡的民族。
概念:是二战后,全球大国开始按照雅尔塔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制度,重新划分全球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
实质:美苏的两分天下,打上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是在雅尔塔会议上确立,也包括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波茨坦会议确立的内容。内容主要包括:处置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重新确立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被占领地区的疆界;建立联合国。
演化:二战到50年代中期:表现为两大阵营的对抗(北约与华约的形成是这种对抗的表现形式其中一个);50年代后期起开始:表现为美苏争霸,直到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而结束。这段时期全球两极格局是全球基本特征。冲击这种格局的影响有:日本、西欧、第三全球,向多极化提高。
特点:(1)以冷战为主的对抗形式。
(2)对抗是全方位的。政治、经济、军事、觉悟形态。
(3)美苏作为双方的盟主在斗争中起了主导影响。
(4)这一格局的较量,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一极取得完全优势而告终。
评价:雅尔塔体系是社会主义民族和资本主义民主民族共同反对法西斯民族胜利的产物,积极影响
(1)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和民主的制度,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觉悟形态的民族,只要互相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2) 使全球顺利地实现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全球和平,
(3) 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提高和胜利。
(4) 为全球经济提高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战时军事均势的基础之上,它是美英法三大国经过长期的相互妥协的产物。消极影响:
(1) 体现大国强权政治。
(2) 重划国界、分裂民族,造成人口大迁移。
(3) 保持和形成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民族的社会经济提高带来不利影响。
(4)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紧张局势和大战危险的根源。
标志着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雅尔塔体系的比较:
相同点:
(1) 都是在全球大战破坏了原有的全球体系的基础上建立。
(2) 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的基本制度重新瓜分全球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体系;
(3) 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内容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
(4)都随着各国力量的消长而瓦解、破坏。
不同点: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
(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民族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是资本主义大国同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
(3)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反映了欧洲地位的下降。
(4) 前者是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破产;而后者则是两个战胜国的妥协。
(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